產業推廣
數位典藏
 

產業推廣


◎提供者基本資料
姓名(族名)
曾朝晨
族別
卑南
◎寶物基本資料
寶物名稱
木雕-公主與鹿
關於寶物的故事
射馬干創社始祖杜根,在丈夫去逝之後,遷居沙利呀利樣(Sariarian.在日治時代知本山越警備道深山駐在所西方),這個地方很多鹿,常為害農作物。杜姑死後傳至第四代頭目拉瓦拉威(Rawarawai),公主沙咪利幹(Samirikan)長得非常美麗,有一天到田園散步,偶而遇見一隻神鹿,與之一見鍾情,神鹿腳上掛著琉璃珠,公主很喜歡,於是公鹿將琉璃珠送給公主當信物,每當公主思念神鹿時,便到原先相遇的地方,神鹿都會出現,送琉璃珠給公主。
族人巡視田園,發現田園又被破壞,於是頭目派勇士去埋伏,卻沒有任何發現,以為不會再發生,便回去報告頭目交差。不久田園又被破壞,頭目十分震怒,便命勇士再去埋伏,一定要捉到鹿才可以回來,於是公主害怕神鹿被射殺,不敢再去與神鹿相會。 神鹿思念公主,以為自己出現,公主就會出來相會,結果被部落勇士射殺。族人將神鹿抬回部落,宰殺分享鹿肉,公主不吃鹿肉,要求族人把鹿頭安置好。公主思念神鹿,日夜哀傷,最後撞在鹿角上自殺。 族人整理公主衣櫃,發現琉璃珠,才知道公主與神鹿相戀事。
公主為神鹿殉情的故事,成為射馬干神話故事的圖騰,民國八十九年,射馬干建構木雕村計劃時,特別在原集會所,現在的活動中心前,設置一座公主與神鹿的雕像。
來源
攝於部落入口
功能用途
地標
名稱
木雕-公主與鹿
尺寸
高5公尺
製法
雕塑
族群
卑南
類型
相片
性質
創作
質地
木藤竹
時期
民國89年製作
現況
良好
圖片

◎提供者基本資料
姓名(族名)
洪偉閔
族別
卑南
◎寶物基本資料
寶物名稱
追思堂
關於寶物的故事
除了祖靈屋外,射馬干尚有一座祖先廟,紅頂白牆與一般漢人的土地廟很相像。陳文生稱之為「追思堂」。祖先廟約二坪大,沒有廟名也沒有對聯,供有三座神像,正中央為歷代祖先,坐姿、長鬚、雙手合抱;左側為歷代女巫,立姿、頭帶花環;右為歷代勇士,立姿,左手持矛,右腰佩刀。神案前有七座蓮花燈,桌下置一塊西瓜石。
追思堂建於民國81年,當時族人常發生不幸的意外,很多族人做夢,常夢到發生意外的原因是因歷代很多勇士為保護部落而戰死,死後沒有子孫奉祀,族人不知回饋,祖先生氣才懲戒族人。為此族人開會討論,有人倡議建廟奉祀,在族人林正韙、林正寬等人獻地、捐資,由陳文生雕塑,追思堂就這樣建立起來,每年農曆春節、7月15日中元,約有三分之一的族人會準備牲禮、鮮花素果前來祭拜,平常晨昏燒香,供奉花果的族人也很多。
功能用途
祭祀
名稱
追思堂
尺寸
面積約3M*3M
製法
建築
族群
卑南
類型
相片
性質
宗教、祭儀
質地
混凝土磚造
時期
民國81年建造
現況
良好
圖片

◎提供者基本資料
姓名(族名)
洪光復
族別
卑南
◎寶物基本資料
寶物名稱
人物-陳文生
關於寶物的故事
臺東卑南族建和部落第六十九代頭目,哈古,漢名陳文生,是卑南族第六十九代頭目,小時候,一位愛畫畫的前輩激發了他對美的欣賞、想像。由於當時的環境並不允許他學習美術,生活周遭也很少接觸到美術的薰陶,所以哈古頭目便自己拿起畫筆,一筆一筆地創作,他的老師曾鼓勵他縱使沒有機會學美術,但仍要努力堅持自我的興趣,用畫筆表現真實的生活,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邂逅,讓他毅然投入了藝術創作。
「哈古」這名字的由來,哈古老師面色凝重,語帶感慨的告訴我們,早年家中的環境並不好,兄姐不幸地夭折,他的爺爺嘆息自己沒福氣養孫,就取了「哈古」木箱之意,用名字無言的向上蒼抗議,於是哈古頭目便成了家中的獨子,肩負起養家的重擔。有一陣子,他曾從事農作,廣植鳳梨、西瓜…希望能賺大錢,但因為缺乏農耕經驗,所以血本無歸,他恍然大悟是自己太貪心,一味的想追求財富,才導致失敗,一再的後悔、檢討,使他閉關不出門,不想受到別人之譏,如此痛徹心扉的教訓,使他萌起了要用自己真實的經驗警惕子孫別重蹈覆轍的念頭,於是「雕刻」走入了他的生命。
民國七十四年開始自行鑽研雕刻,民國八十年起擔任工藝匠師。他鑒於卑南文化流失快速,及外來強勢文化的入侵,決心以雕刻宣揚、保存原住民文化為志業。木雕作品深受各界矚目,民國八十九年曾應文建會之邀,在總統府文化藝廊舉行作品聯展。
來源
人物-陳文生
族群
卑南
類型
相片
圖片

◎提供者基本資料
姓名(族名)
孔秋宏
族別
卑南
◎寶物基本資料
寶物名稱
建築-知本青年會所(巴拉冠)
關於寶物的故事
知本部落三大氏族原都有自己的青年會所及名稱,分別為馬法溜氏族(makawil)、巴卡露固氏族(pinavuka)、魯法烏氏族(laviyangan),以及專為方便散居遠處的路法鳥氏族和外來打工的外鄉人(阿美族)而設的kaludus,而以馬法溜氏族的會所為領袖會所。 部落男子完成少年會所訓練後,進入青少年級(valisen,約十五歲),即須進住青年會所,接受斯巴達式的嚴格訓練如競走、摔角、絕食、不睡覺等,尤其是絕對服從年齡階級較高者的信念,稍有不從,則受嚴厲體罰。
民國57年剛晉升為青年級的都去當兵,無人訓練少年級,會所因而解散。民國82年經部落有識之士的努力,族人齊心協力,在知本國小舊址,重建青年會所,新會所為竹造茅草式的傳統建築,兩側建有上、下雙層竹床,中間為火塘及以木頭圍繞的會談場所。民國87年經政府輔助,在原地興建鋼筋水泥式的卡地布多功能活動中心,供部落使用。但部落族人重視傳統文化,為傳承傳統建築技術,乃在卡地布多功能活動中心北側,重建傳統式的會所。
來源
照片自攝
功能用途
集會
名稱
建築-知本青年會所(巴拉冠)
尺寸
面積12M*10M
製法
 
族群
卑南
類型
相片
性質
建築
質地
木藤竹
時期
民國91年重建
現況
良好
圖片

◎提供者基本資料
姓名(族名)
林宜靜
族別
卑南
◎寶物基本資料
寶物名稱
卑南族花環
關於寶物的故事
在卑南族重要祭典時,婦女籐籃裡盛滿著鮮花與綠葉,紅、黃、白花以及青綠色的蕨葉,花環傳統色彩。像在大獵祭即將結束了,山上的丈夫與孩子也快回家了,母親的臉上洋溢著愛與喜悅,將盛開的鮮花綠葉編結成美麗的花環,花環戴在歸來的勇士頭上。
婦女背著傳統衣飾、花環、檳榔與酒,群聚在部落外迎接,遠遠的山間出現了身影,婦女迎接家人平安歸來,在田野步道旁為丈夫或孩子換上傳統服裝,為長老親友獻戴花環,整個山野在剎那間亮麗了起來,傳統的紅、黃、綠、白、黑所織成的豔麗衣飾與鮮翠的花環洋溢著豐收的喜氣。
來源
照片自攝花環自製
功能用途
慶典用
名稱
卑南族花環
尺寸
長30CM
製法
編織
族群
卑南
類型
相片
性質
宗教、祭儀
質地
花草編織
時期
民國91年重建
現況
良好
圖片

◎提供者基本資料
姓名(族名)
高明智
族別
卑南
◎寶物基本資料
寶物名稱
陸發安開幕照片
關於寶物的故事
民國四十九年卡地布部落多位地方熱心人士 , 在發祥地-陸發安,豎立「台灣山地人發祥地」紀念碑,並建構祠堂,自始族人每年均到此祭祖。
近年為配合清明假期,訂定每年四月三日為祭祖的日子,當天上午十時前,每戶至少派一人至發祥地清理環境,而後祭司長帶領女巫師以傳統祭儀 ,向歷代祖先祭祀祝禱,一一向祠堂祭拜,接續由卡地布部落頭目帶領全體族人獻禮及鞠躬,禮成後不分男女老幼在紀念碑前廣場,向祖靈祭上傳統歌舞,中午則移至發祥地前方海灘的木麻黃林,參與烤肉聯誼活動直至三時結束。
來源
掃描翻拍
名稱
鹿發岸開幕照片
尺寸
4*6吋
製法
照片
族群
卑南
類型
相片
性質
史料
質地
紙品
時期
民國49年
現況
良好
圖片

◎提供者基本資料
姓名(族名)
盧英德
族別
卑南
◎寶物基本資料
寶物名稱
中國酒罈
關於寶物的故事
台東知本,原名「卡地布」,卑南族語意「在一起」或「團結」,卡地布部落雖有古老的歷史,但因缺乏文字的記載,也只能由口語傳述及神話故事中略虧一二,卡地布部落族人自洪水滅世起至今,在台灣東部已存在數千年,又依據近代的口傳史,卡地布部落的祖先在荷蘭人入侵台灣的初期 (公元1641年左右) 在知本海邊的沼澤地帶曾有初步的接觸,並發生荷蘭人把酒罈贈予族人留念的史事,該酒罈仍留在部落裡。
來源
酒罈保存於某工作室內
功能用途
盛酒
名稱
中國酒罈
尺寸
直徑30CM
製法
燒製
族群
中國酒罈
類型
器物
性質
常民生活
質地
陶瓷
時期
荷據時期
現況
良好
圖片

◎提供者基本資料
姓名(族名)
高明智
族別
卑南
◎寶物基本資料
寶物名稱
高明智種的小米
關於寶物的故事
在卑南族祭祀禮儀,是環繞在小米文化裡面,許多祭儀,都是依小米生長過程來進行,但由於時間已久許多文化都逐漸消失了,現在明智想利用種小米的過程,找回原來部落的生活機制。小米結穗時的樣子,一粒粒宛若石頭般大小,豐收時族人在搬運時雖感較往年沈重,但內心卻是滿滿的感激和歡愉。族人也因小米收穫而特別舉行慶祝,母語稱為kavulasaan,一直傳承至今。
來源
高明智種的小米
功能用途
食.祭典用
名稱
高明智種的小米
製法
種植
族群
卑南
類型
相片
性質
常民生活
質地
梗類植物
時期
民國94年夏採收
現況
良好
圖片

◎提供者基本資料
姓名(族名)
孔秋宏
族別
卑南
◎寶物基本資料
寶物名稱
照片-費道宏神父
關於寶物的故事
五十年代德國籍費道宏神父主持知本堂期間,曾邀請人類學家山道明神父協助,花了3年時間,將卡地布的口傳歷史、神話故事、祭祀經文,人文風俗等,經由部落耆老口述,一一紀錄下來,共有錄音帶60多卷。當年兩位神父有意將這些珍貴的史料留在部落,但因沒有人覺得需要,只好帶回德國,民國69年及72年,曾神父兩度遠赴德國,將所有錄音帶拷貝回國,作為部落重要資產。
來源
舊照片翻攝
名稱
照片-費道宏神父
尺寸
3*5吋
製法
攝影
族群
卑南
類型
相片
性質
史料
質地
紙品
時期
攝於民國50多年
現況
良好
圖片

◎提供者基本資料
姓名(族名)
古佳代
族別
卑南
◎寶物基本資料
寶物名稱
少年會所(tukuban)
關於寶物的故事
知本部落的會所,依年齡階層及與社會功能分為少年會所(tukuban)與青年會所(Palakuwan)兩種。
少年會所全部落僅有一所,最早為一干欄式建築,其居住部分建築在高約3.5公尺二十餘根的圓木樁或粗竹桿上,木板上舖以草蓆,屋樑中央比人高,越接近屋簷,高度越低,最低處只有到胸部高,屋頂向兩面傾斜,室內中央設有火爐,從外進屋,沿竹梯上。日治末期,族人為防敵人來襲,在少年集會所平台上另建一座瞭望台,派少年組成員輪流上瞭望台守望(宋龍生,1998)。
知本部落少年,約在十二、三歲進入年齡階層的少年級(takavakouvan),即須進住少年會所,每年十二月舉辦少年猴祭,訓練少年獵敵首的膽識與戰鬥的體能,平時則教導部落文化祭典、生活禮儀及適應團體生活,培養其進入青年會所的基礎。
來源
照片自攝
功能用途
集訓場所
名稱
少年會所(tukuban)
尺寸
7公尺高
製法
建築
族群
卑南
類型
相片
性質
宗教、祭儀
質地
木藤竹
時期
民國49年
現況
良好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