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星期二在2010年9月18日下午兩點於法鼓德貴學苑舉辦了一場名為「非營利組織與網路大家一起來」座談活動。由於當天凡那比颱風侵台,本以為參與的人數可能不多,沒想到活動開始前便已湧進二十四位朋友,場面熱烈。
現場邀請台灣連署資源運籌平台的陳柏守(Boso)、StickerAction!串連貼紙的曾明賢(小海),以及行無礙協會的朝富與其友人家國及鯉綺等講者,與參加人士分享他們如何利用資通訊科技,促使民眾對社會議題產生關注,進而發起行動的經驗。
活動準時兩點開始,首先由柏守分享「從NGO觀點談網路動員」主題。柏守表示,台灣連署資源運籌平台成立約四年,由於他本身也是經營者,並無實際參與社會議題執行的經驗,故僅從一些統計數字來分析對於NGO使用連署平台的一些看法。
他以條列式的方式說明以下重點:
取得團體連署比個人連署更為重要
NGO才有長期跟進議題的能力
應重視連署的質更甚於量
應重視素質更高的質性調查
應重視對群眾的教育
網路連署讓人們感受到自己在同一個網絡群聚之中
實體連署也很重要
而實際上有蠻多公務人員使用此平台,來自學術單位的使用率反而較低。而年齡層較高的族群對此平台的態度越為正面。他還提出以下觀察:
如何經營一個成功的議題
必須與組織或個人人脈高度相關
組織分會越多,連署數越多
提出議題的正當性與合理性要足夠
原有的社群已經很成熟 (例:動物保育)
發起單位的中立性可經公評
對於臉書(Facebook)連署的看法:
點選讚或參加變得更加容易
但由於參加更為容易,導致實際出席的人數不如預期。
網民被操弄的可能性更大
公共政策難以精確
難有專業論述及討論
其次由小海分享其架設StickerAction!串連貼紙的目的。由於很多朋友關心社會議題,而他本身有著程式設計師的背景,很快就做了一個網站。開發串連貼紙的主要目的:改善舊有串連貼紙的缺點。(串連貼紙好像只有在台灣比較流行?)
他說,StickerAction!串連貼紙所提供的串連視覺化呈現方式,由於可以提供統計串連數、點擊數,似乎會影響人們對議題的參與度。因為對某個議題感興趣的人們,會想知道其他人對此議題的反應,串連數愈多,多少會影響參與此議題的動力。
他並將串連貼紙的類型分為以下三類:
特定事件/活動 (有效期約三個月)
包含天佑台灣、反對承認中國學歷等串連貼紙。隨時間過去,點擊數會愈來愈少
團體/粉絲 (有效期約六個月)
接接在日本
長期議題支持 (有效期約12個月)
伊甸慢飛天使。雖然平均參與度不高,但會緩慢的持續下去
他最後並做出,整體來說,串連貼紙的活動是失敗的這樣的結論?因為太執著於網路,如果沒有獲得主流媒體的關注,議題其實無法散播出去。操作串連貼紙需結合更多管道,持續操作議題、修正。未來改進方向,目前似乎只能跟社群網站如臉書等做結合。網路串連量夠大,讓更多人看到才會受到關注。
最後由行無礙協會的朝富先生及其友人,分享行無礙協會發展的歷程及經驗。他說行無礙是92年由行動不便的身障人士從成立行無礙生活網/ will 雜誌/ 成立協會/舉辦牽手無礙/ 等過程建立的。希冀藉由推廣無障礙新運動 – 讓礙傳出去。
期間並由本身為社工背景出身的鯉綺,分享行無礙協會所推廣的散步活動。散步活動加入旅遊要素。透過旅行,讓身障朋友有機會走出來,一旦走出戶外,後面持續產出行動的能量。
目前發起網路動員的方式,先在網站上公告,其次在臉書(Facebook)上傳播訊息,讓更多人看見行無礙的活動。建立身障者自己想要的標準作業程序(SOP),展現自身公民的力量,以及成為公民的過程。更多行無礙分享介紹,請參考:網路如何讓大家自己來–談行無礙「散步」運動
【會後討論】: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陳依玲針對小海的主講做回應:她表示,串連貼紙的活動並非完全失敗。2008年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曾針對高中生以上學生,對脣顎裂的議題發揮創意投稿,其時他們採用了小海的串連貼紙平台,並實地追蹤串連的部落格的數量,發現當初參與串連的都是目標社群。並且透過300多個部落格串連,一個月來了超過900件的創作作品。
開拓文教基金會的蔡淑芳亦表示:活動成敗跟組織的人脈關係等脈絡亦有關聯,活動成功與否,並非只是串連平台的問題。
*當日分享之投影片,可前往網路星期二網站查閱參考。
參與人員(尚未依筆劃排序):
行無礙 – 中央大學家國
行無礙 – 鯉綺
行無礙 – 協助者
學生 – 安琪
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
開拓文教基金會
介惠基金會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網絡行動科技
環境資訊協會
兒福聯盟
廣告公司
電腦公司
綠色陣線聯盟
Tags: Nettuesday, 數位新知, 科技濃湯, 身心障礙
感謝。
把這篇收到台灣好生活報的特別推薦網摘囉: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01008/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