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4)跨領域的資訊與決策平台建立
作者/陳來紅 (經作者同意後,轉貼自小地方新聞莫拉克之後。)
參與”莫拉克之後”的NGO伙伴好:
台灣歷經921至今,又再度於莫拉克遭受到88水災的肆虐。受災的範圍更廣,受創的樣態更複雜,要重建的挑戰更高。但是救災卻較921更為艱困,新政府的輕忽造成的怠慢,讓國際奧援無法介入,國內的NGO於921參與的受挫,組織內的集體共識尚難達成,更何況跨組織的召集;
救災的指揮中央馬總統無親自擔當的魄力,缺乏緊急命令的授權,讓公務體系與地方政府難以施展;救災的NGO外部的橫向連結,缺乏如”921全國民間重建聯盟”的組織性,災區內部自身受創又要組織,難度很高社團領袖真的是身心疲累,要思索因應政策的能力也相對薄弱。
一次次溫室效應下,全球的災難將有增無減中,台灣自處脆弱地質屬性與35條斷層帶裏,公共建設缺乏這樣的認知與思維避開風險,勉強越域引水造成此次大難,災難又無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讓舉國都產生莫大的焦慮感。
這莫大的焦慮如何轉換為,藉”莫拉克之後”,來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每個公民尤其是長年對社會國家關懷的NGO伙伴們,大家從各自的經驗中彙集出建立制度的想法。
完整的制度都需上百年時間,不斷落實與檢討,願筆者的拋磚能引玉,期待對協助重建或受難的同胞,在組織過程中有所助益。
前三篇所整理的內文,主要是:
在建立”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一)中,強調了”要求建立與重建的政府團隊展開,定期對話的”機制“的重要性。主要是從921體認到,跨越本位的平權尊重與合作思考重建之路,是穩定重建的重要元素。
在文章(一) 想問的是:
目前對受災區非常重要的定期對話的參與機制,全面建立了嗎?
在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二)中,期待在政府: 有以公務員為主的建置,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組織,以免政黨輪替如此刻般, 又亂成一團;
在民間: 有以NGO在各地形成,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組織。
在文章(二) 想問的是:
目前,我們是否已經建立各級政府與民間災區內與外的組織?
在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三),針對”政府重建委員會”的任務組成: (1)國土保育區域、(2)基礎建設、(3)家園重建、(4)產業重建既然有4方向,基於女性在照顧家園的傳統重任, 故如何協助重建區女性的期待,能落實於決策促使受災同胞盡速恢復生活,
強調跨越藍綠之限才能協助家園與生活重建,一定要有女性生活思維的性別觀點參與決策,以利決策之週延性確切扶持順利重建。
文章(三) 想問的是:
(1)立法院落實了重建條例的1/3性別比例嗎?
(2)缺乏生活重建專章,如何協助災後的生活重建?
性別觀點向來就是要 跨越 階級&城鄉&族群&貧富,來實踐人權。重建條例的性別要涵蓋的,是部落&農、漁、牧的,不單是女性,而是男性也需有參與決策的席次,故非僅”女權”而稱”性別”。
翻閱921的歷史檔案,在”南投縣政府召開各機關、團體認養921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籌備會議資料/1999/10/28,那天的下午2:00印象深刻,災情是:
死亡人數:894人
重傷人數:317人
房屋全倒:25,565戶
房屋半倒:16,423戶
就經費的投注而言,依據阪神大地震在就災階段經費約佔1/4,安置與重建階段經費約佔3/4來做分配。南投縣政府府的災後重建重點工作:
【一】緊急救援階段:
(1) 成立聯合指揮中心,並派遣單位主管督導各鄉鎮市救災中心工作。
(2) 聯合軍警消,以陸空並進方式深入災區,從事救人開路運送傷患及民生物資。
(3) 成立縣府災後重建委員會,發行再造快報專刊,供民仲了解賑災相關資訊。
(4) 接受各界捐贈物資及捐款。
從資料中的上述,緊急階段的組織性很關鍵。有效的組織出三類平台:
*<資訊平台> 從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災區內部與外部,都仰賴資訊平台進行,相關統計數據彙整與瞭解,才能有效的分析下一步該如何決策與進行資源分配的依據。各層級的刊物都很重要,可安定民心無論受災與否。
*<決策平台> 從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災區內部與外部,彙整眾人智慧的平台,才能週延的做出解決問題與滿足需求的決策。此次受災以 村重建委員會>縣重建委員會>中央重建委員會,來共同面對家園與生活重建。
但是,面對跨區的涉及國土生態,則需有在地與專業的民間的重建組別和重建委員會的組別做對應,究竟舉債重建是全國的負擔,如何思考出長住久安的重建方案?絕非公務體系單方可決策,要廣徵有效見解共思良策。
*<資源平台> 過少的資源苦,讓受災大眾為搶資源,破壞更需要緊密合作重建的關係;過多的資源難,對從事分配的地方成為貪婪與處理的問題。如何將資源與需求有效媒合,讓資源迅速的在需要的處所到位,明確而有效率的平台很重要。物資如此,人力亦然,
災區最怕一廂情願無經驗,自己身心又沒準備好的人力進入,教好義工會做事與安頓一天所需,都會構成在地的救災壓力。因此有必要,如急難協會或救生員般,平日就做各類型救災訓練,以應急難之需。
伊朗大地震時德國的救援部隊能在最短時間就到機場集合專機出發,係這些各行各業的救援隊員,早在家中職場都備有專用器材與隨身衣物各一套,任務令到單位就放人去救災,用兵一時的準備卻需在平日。
願 天佑災區家園,早造重建!
~~~~有效的平台能協助重建迅速,因容易做出對的決策、用對的人、資源迅速到位!~~~
各種形式的討論、會議,跨越疆界的參與,能讓重建更順利。
(本文作者 曾任: 921南投安置工作站召集人、2001~2009行政院婦權會民間委員、婦運人士,現任: 桃園縣大溪鎮愛鎮協會顧問、婦權基會普照政策研議小組委員)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