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一九二○年代以後蜂起的政治、社會運動,造就了一批台灣菁英, 他們或有不同的出身背景,也受不同的思潮影響,但都為被日本殖民體制壓迫 與剝削的台灣人民爭取權利。王敏川也是在「文化協會」時期崛起的人物。身 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的他,最初投入記者的行業,寫文章支持「台灣青年」雜 誌。「文化協會」時期,則活躍於各種場合,最後面對台共的爭權下落敗,並 被批評為「抗日過激」。
雖然在抗日民族運動上,王敏川並未有理論性建構,但他那種「大丈夫為 民請願」的人生態度,致力於啟蒙大眾的精神,卻使他成為精神的領導者。
紀年 | 事蹟 |
---|---|
1889 | 出生於彰化街北門外。其父親是漢學老師,因此王敏川自小即受孔孟 之道薰陶。 |
1909 | 師範學校畢業,任教於彰化公學校。 |
1919 | 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經科就讀,受社會主義思潮洗禮。在學中,積極 參與林獻堂率領的台灣民族運動,先後加入「啟發會」、「新民會」 。 |
1921 | 加入「台灣文化協會」,為《台灣青年》記者。 |
1922 | 畢業回台灣,當《台灣民報》記者;一面推動「文化協會」活動。 |
1923 | 八月,與蔣渭水支持「台北無產青年會」。十二月,因「治警事件」入 獄。 |
1924 | 十月,無罪出獄,繼續當記者,並在《台灣民報》上發表社論「台灣人 重大的使命」,樂觀地認為台灣人和日本人同文同種,統治者會以兄弟 待之。但隨著運動的發展,逐漸放棄此一論調。 |
1927 | 擔任分裂後新文化協會的組織部主務,新文協實際上受連塭卿掌控。 |
1928 | 九月間,因台南墓地事件被捕,新文協陷於停頓。 |
1929 | 五月,出獄,重整文協。十月,在文協第三次大會上被推選為財政與青 年部的中常委。 |
1930 | 堅持文協為小市民階級的大眾團體,抗拒台共的奪權。 |
1931 | 一月,文協第五次會議,被選為中央委員長。同年,被捕,關數年。 |
1942 | 逝世。 |
介紹與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d:199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