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在短短十多年(約從一九二三年至一九 三七年),展現驚人的活力,不論是漢文或日文的文學成就,都十分可觀 。但卻在一九三七年終日戰爭前夕,隨著報紙「漢文欄」的廢止,旋即沈 寂下去。但就在戰爭陰影下,台灣文學屈服與傾斜的頹勢中,出現了極富鄉土寫實 色彩的「台灣文學」。「台灣文學」不僅提供創作園地以延續台灣新文學 運動的命脈,更以堅持台彎人文化的民族立場,與當時的皇民化運動抗衡 。張文環即是「台灣文學」的靈魂人物,他的傑出文學成就被日本人譽為 「台灣的菊池寬」。同時,他也以外圓內剛的智慧和毅力,與日本當局周 旋,為台灣文學爭取極為珍貴的空間。
紀年 | 事蹟 |
---|---|
1909 | 出生於嘉義縣梅山大坪村。 |
1921 | 十三歲,始就讀小梅公學校。 |
1927 | 赴日本,進入岡山中學。 |
1931 | 進入東洋大學文學部就讀。 |
1932 | 七月,與林兌、吳坤煌組地下讀書團體;九月,事發被捕入獄。 |
1933 | 三月,與吳坤煌、蘇維熊等成立「台灣藝術研究會」。四月,離 開東洋大學。七月,發行雜誌,並發表小說〈落雷〉。 |
1934 | 發表小說〈貞操〉。 |
1935 | 小說〈父親的顏面〉入選「中央公論」小說徵文第四名。同年發表 小說〈自己的壞話〉、〈哭泣的女人〉、〈父親的要求〉於「台灣 文藝」,〈過重〉發表於「台灣新文學」。 |
1936 | 載「台灣文藝」上發表小說〈部落的元老〉,以及隨筆〈被迫用上 的題目〉。 |
1937 | 與日籍女子定兼波子(後改漢名張芙美)結婚。載「台灣新文學」 發表〈豬的生產〉。 |
1938 | 偕妻反台,定居台北,任職「台灣映畫株式會社」經理代理,兼任 「風月報」日文編輯(年底離職)。同年,載「風月報」發表小說 〈兩個新娘〉、散文〈先覺者的悲哀〉、評論〈文章與生活〉。 |
1940 | 於「台灣新民報」發表長篇小說《山茶花》。並發表小說〈憂鬱的 詩人〉於「文藝台灣」。 |
1941 | 與王井泉、陳逸松、中山侑、黃得時等人籌辦「台灣文學」;六月 ,「台灣文學」創刊,於該刊發表小說〈藝妲之家〉、〈論語與雞 〉;同時,也在「新文化」發表〈台灣文化的自我批判〉。九月, 與「啟文社」同仁至台中、台南等地訪問各地文化界人士。 |
1942 | 發表小說〈夜猿〉、〈頓悟〉、〈閹雞〉、〈地方生活〉於「台灣 文學」。十月,與西川滿、濱田隼雄、龍瑛宗等赴日參加第一回「 大東亞文學者會議」。 |
1943 | 發表小說〈迷兒〉於「台灣文學」。在「民俗台灣」發表〈老娼撲 滅論〉。二月,獲頒「皇民奉公會」第一回文化賞。四月,「台灣 文學」頒佈第一回台灣文學社賞給呂赫若,並刊出「賴和先生追悼< 特輯」。九月,組「厚生演劇研究會」,借永樂座演出〈閹雞〉等 劇。十一月,「台灣文學」奉命廢刊。 |
1944 | 遷居霧峰,任職霧峰區公所主事。同年發表小說〈泥土的芳香〉、 〈雲之中〉。 |
1945 | 任台中大屯郡大里庄庄長,八月兼農會會長。 |
1946 | 三月,當選台中縣第一屆縣參議員。同年,發表散文〈寄語台灣青 年〉、〈從農村看省參議會〉以及評論〈台拓的土地問題〉於「新 生報」。 |
1947 | 二至三月,因「二二八事件」逃入山區避難。六月,代理能高區署 長。 |
1948 | 任職臺灣省通誌館編篡。 |
1949 | 任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篡兼總務組長。 |
1951 | 因羅萬提攜,被聘為「台灣人壽保險公司嘉義分公司」經理。 |
1957 | 改編〈藝妲之家〉為電影「嘆煙花」劇本。 |
1965 | 自彰化銀行被迫退休。發表〈難忘當年事〉於「台灣文藝」。 |
1972 | 開始以日文撰寫《滾地郎》。 |
1975 | 《滾地郎》在日本出版。 |
1976 | 廖清秀譯《滾地郎》,在台北出版。 |
1977 | 開始撰寫〈在山上望見的街燈〉。 |
1978 | 心臟病發逝世。 |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d:1996.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