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日治的歷史,或許是許多人衷心希望遺忘的,但正因慘痛
,反而更需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絕非是一味地抹煞所留留存下來的痕
跡,從瓦礫石堆中來減輕民族的苦痛。十九世紀末期日本已是科技昌
明的國家,台灣在其帝國版圖下自然地也邁向現代化的道路,為閉塞
的台灣帶進更多更新的技術及觀念,因而奠下工商業發展深厚的根基
。
二十世紀初期,大批向西方建築取經的日本留學生來台,大展身 手進行各項建築設計與技術上的實驗。而此期的實質環境多為閩南風 格建築物,及漢人移墾性格的聚落,故日人一方面作為帝國的實驗, 一方面為了營造其統治威權氣氛,在台南大量闢建了圓環與新式街道 和宏偉壯麗的公共建築,帶給台灣全新的空間經驗。如 台南地方法院 ),現代主義風潮下的過渡型作品(如市警局、火車站),乃至現代 建築(如嘉南水利會)等,都在台南留下時代的見證。
正因為都市是人民的產物,所以在這些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都巿 紋理中,我們不斷地修正和增添新的元素,但如何將台南塑造成一個 意象清楚的城市,則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而這些都市空間,正 如同一些隱藏在周遭的礦藏,是我們可以去了解、開發的資源,不管 歷史的過程如何,上一代人的遺產,其實就是這一代的人的基礎。
文/李麗萍
台南市公園路21號建於1898年,舊名台南測候所,當時日人在在台北、台中、台南 、恆春、澎湖、台東、花蓮等地分別設有測候所,如今台南氣象站是 碩果僅存的一座,此建築在設計上是完全因應氣象觀測的目的,所以 外型十分奇特,有一中央圓塔,因此俗稱「胡椒管」,屋成十八角形 ,有兩個圓拱形大門,其餘皆為拱形窗。屋內空間如同三個同心圓第 一圈為通道,第二圈做為事務空間,它是台南南現存日據建築中最早
台南市中正路二之一號建於1938年,舊名台南合同廳舍。整棟建築呈現十分簡單大方, 並有機能性格強烈的風格,當時西方現代建築風刮入日本,興起一股 現代主義風潮,台灣亦不例外。此大樓的中間高塔較早興建,兩側為 後來增建的。高塔上設有瞭望台,那為時台南最高之建築物之一,瞭 望台下的出簷有托架承托,該側樓面每層有一圓窗,與高塔的圓拱門
台南市中正路28號建於1937年,舊名日本勸業銀行台南支店。由於台灣產業漸有較 好發展,隨之銀行金融業亦興隆,遂在1933年分別興建了台北分行, 1937年建了台南分行,此二座建築風格類是為姐妹作。在式樣上採用 了埃及神廟之柱廊手法,渾厚粗大的柱樑,再加上立面兩側厚重的壁 體,屋頂線條簡單有力,整體營構出十分穩重平實的感覺。壁面窗上 飾有造型趣味的開口獅頭,牆面亦有簡單的蓮華花和日本福神浮雕來 妝點。二樓高的列柱上裝飾的細緻紋路,而列柱所形成的光影,更增
台南市中正路忠義路交叉口建於1932年,位於今忠義路、中正路口,日治時附近稱做末廣町 。日人為使巿容更加整齊美麗,而有計劃地在末廣町兩側興建連續店 舖住宅,故由梅澤捨次郎設計,過程中總都府營繕課長井手薰亦提供 建議,而於1931年完成本巿第一條經整體規劃的街道,迄今,在中正 路上依稀能見當時的宏偉景觀。林商店在建制上為六層樓,但俗稱五 層樓,女兒牆部分為逐漸低降的手法,六樓高的立面在當時十分搶眼 氣派,每樓都有陽台,另開有圓形窗以作為變化。
台南市府前路一段307號建於1912年。為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所設計,台南地方法院是現今 殘存唯一日治時代的地方法院建築,其原址為清朝馬兵營。樣式上, 具有巴洛克式繁複豪華的風格,採非對稱手法的空間處理,有兩入口 ,面寬甚大。主入口的屋頂為巴洛克風格的八角形圓頂,正向有巴洛 克式之拱圈,內為帕拉底歐式分割為圓拱及兩側小方窗,主入囗大門 門柱柱頭裝飾紋樣,十分繁複搶眼,柱身有四方圓柱的線條變化,一 人大門則為此建築最華麗的大廳空間。整棟建築屋頂採馬薩式,尾瓦 為魚鱗形式,上開牛眼窗。次入囗亦有古典形式的門廊,門廊有八柱 、左右各三柱、中央為獨立圓柱、三角形山牆十分簡潔內無裝飾。
第二級古蹟
台南市忠義路二段2號建於1936年,舊名日本武德會台南支部武德殿。為日本本宣揚其 傳統武道之場所,該武德殿採日本傳統社殿規制與風棓,主入口設於 二樓,拾階面而上,氣勢恢宏,主體大空間挑高寬敞。入口的 台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
忠義國小內
台南市友愛街35號建於1940年,舊名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由於興建期間正值戰爭 、物資緊迫的時期,再者建築的發展,已揚棄繁複式樣的手法,轉為 現代主義,強調使用機能的風潮,故這建築是這背景下的轉型過渡作 品。大樓成 L型,兩翼連接處為主要樓梯及玄關,聯絡了服務性空間 及主要空間。強烈的機能主義之空間計劃使本建築在使用上,有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