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網氏
台灣的媒體報導多重北輕南、偏西略東,花東地區的女性聲音也長期遭到忽視。近一年來,網氏策畫女性生命力相關議題,呈現花東地區女人的多元形象:花蓮的女力與美麗分享地靈人傑的特殊地理環境所孕育出自信從容的女性,深度了解花蓮姊妹的生命底蘊;看見中高齡女性情慾的差異訪談花東原住民女性的生命歷程中,從她們暢談個人的性/情慾與親密關係的重要轉折,也看到不同世代的中高齡原住民女性,如何在所處的時代環境下,做自己、展現自己,勇於表達並追求個人的情愛關係;以及女性就業在洄瀾報導一群對弱勢女性二度就業服務抱有熱情的花蓮姊妹,如何突破逆境、積極協助弱勢女性謀得穩定的收入來源。
本期網氏,我們邀請妳/你將視角停留在花東女力,經過由近半年的資料蒐集與訪談,我們帶領妳/你認識花蓮的蘇秀蓮、台東的伊箖‧潞垡郳耀和黃玉敏,她們運用勞委會提供多元就業方案的補助,分別在有機農業、莫拉克風災重建與公益旅店等服務工作上,投注全部的感情,有的以受暴女性過來人經驗協助培訓受暴女性職業訓練,學得一技之長後,能夠進入競爭性職場,獲取穩定的經濟生活;有的透過推廣原住民藝術產業,不僅幫助部落原住民進行心靈重建與手藝品創作,也關懷社區老人與兒童照顧等問題;有的致力開發部落產業與文化永續發展機制,打造原住民族就業的願景之路…(閱讀全文)
98年由內政部補助,社工專協編撰之「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實務手冊」於99年6月出版。
台灣位處西太平洋颱風區與環太平洋地震帶,加上都市密度與人為開發過高,一旦災害發生,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與重大損失。然而,當這些重大災害發生時,身為社會工作者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是人力動員者? 資源整合者? 抑或是福利提供者?
有鑑於臺灣社會工作實務缺乏災難管理相關之工作手冊,社工專協申請運用公益彩券回饋金,委託林萬億教授召集具相關災難救援經驗之專家學者,共同編纂「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實務」手冊,並針對實務工作者給予之回饋建議而修改完成,期待本手冊能強化社會工作人員在災害發生時的介入角色與功能,並累積本土社會工作實務模式。(資料來源:社工專協)
提供線上電子版本下載,請前往:「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實務」 下載
莫拉克遠離,受創災區百廢待舉。心靈療癒、學童就學、家園重建、部落文化傳承……,在在考驗著災區居民重建之路的智慧。
八八水災災後近一個月,受災情況的相關統計至今仍無法獲得全貌,行政院卻急急如律令,與立法院火速通過有強制遷村疑慮的「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條例」,乃至公布中央級的重建委員會時,災區居民卻發現重建委員缺乏性別比例,37名委員當中僅有一位女性代表,而且還是官方的原民會主委章仁香;也沒有任何部落組織或自救會代表的席位,抨擊政府重建為求快,竟排除災區居民參與重建意見!
在八八水災滿月前夕,網氏推出「我在災區所思所感」,以邀稿或轉載的方式,整理出目前在八八水災重建區最需要關心的四大議題:災區居民、農漁觀察、重建組織以及災區服務(閱讀全文)
by 邱敏麗
各位夥伴大家好:
謝謝莉莉的統整與聯繫,真希望我們的政府和她一樣有效率!
這次的災難型態和地震有點不同,事實上我覺得更需要服務的人是那些在災區外等著家人被救援的親屬,他們的創傷不比災區的人來得輕,甚至更嚴重。
這兩天我和那瑪夏的災民相處,他們提到在七日(2009年8月7日)下午四點多就開始逃往山區,男人負責勘查可逃之處,且隨時需注意土石流的動向,幾乎未眠,女人負責照顧小孩,因下著雨土石流不斷,所以要求孩子們不可以睡覺,以備隨時移動逃離,每個人濕淋淋的又累又餓,大人們省吃就為了將僅剩的糧食留給孩子們,就這樣過了三、四天後才搭直升機出來。這樣的經驗沒有一個孩子說得出來,他們只說往山上逃,三天後被救出,對於等待救援的時間是如何度過的幾乎絕口不提,他們的焦慮和921 不同,我覺得那是更「茫然」的、無「視覺」化的災難,且難以言語化的。所以要找到對話的「窗口」甚至較震災的孩子困難(或許也有可能應無「視覺化」,所以創傷較小也不一定)(閱讀全文)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