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姚淑文
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案中,陸續對於職場及校園的性騷擾事件,提供預防及處遇的權益保障,而民國95年2月5日性騷擾防治法正式啟動,更讓社會大眾可以在公共空間、交通運輸等各種場域,獲得更完善免於遭受性騷擾恐懼的各項保護措施。
國內各媒體也在性騷擾防治法通過後,相繼報導各場域所發生的性騷擾新聞,其內容不乏於醫療環境、交通運輸工具、公共空間等各項性騷擾新聞,以台灣的蘋果日報為例,從95年2月5日起至98年底,以性騷擾作為新聞檢索,就發現四年來共報導950則新聞,平均每年有237.5件,平均三天有二則新聞報導出現,其報導率之高可見一般……(閱讀全文)
by 林小混
當寶寶還在肚子裡,你都怎麼稱呼他呢?
初期還不習慣寶寶這個「隱形第三者」的存在,於是我和老公常出現這樣的對話:
「你覺得她會喜歡這個顏色嗎?」
「誰?」
「她呀!」 我指著肚子:「住在這裡的她啦!」
漸漸的,當這個小生命三不五時就拳打腳踢以彰顯自已存在時,若再一直以「她」、「這隻」或「寶寶」代稱,似乎就太疏離了。因此,我開始想為她取個小名……(閱讀全文)
by 網氏
繼2006、2007、2008年陸續推出給青春期女兒11封信─與年輕世代談2006台灣女性新聞、 給青春期兒子10封信─與e世代談2007台灣性別新聞、以及送信到海角七號 ──與主配角談2008台灣性別新聞之 後,在網氏和妳/你聊聊2009年度性別新聞之前,我們一起來回顧在妳/你腦海裡存留了哪些新聞片斷?啥?一片空白!這也難怪,在台灣媒體走向羶色腥的 報導手法後,不論是報導性侵害、性騷擾等攸關人身安全或女性處境的新聞,多以戲劇化、綜藝化的消費受害女性故事為前題,滿足閱聽大眾的感官刺激罷了。
策畫本期的年度性別新聞回顧焦點話題時,網氏的編輯委員們莫不絞盡腦汁,努力想與妳/你一起回顧與往年不一樣的年度性別新聞,延續過去好讀、簡單易解的年度性別新聞重點……(閱讀全文)
by 沈小妹
有一段時間,因為研究生的宿舍位置不足,所以我被分配到跟三個大一生同住大一、二生的宿舍。她們從台灣不同的地方來到台北唸書,對台北的很多事物都充滿興趣。而且,她們總懷著過人的精力,晚上的活動總是比上課來得更精彩。我們的寢室雖小,但每天仍有非常多人在這裡進進出出。有時這裡是K書中心、電影院、討論室、諮商中心等等。
有一天,整個房間突然安靜下來。遲歸門關了,門禁也過了,她們還沒有回來。第二天早上,我爬起來趕上課時,才看見她們揉著快合起來的眼睛,拿著要換洗的衣 服準備去洗澡。她們說因為昨晚想出去看看台北晚上的生活,但又來不及趕遲歸門,於是便沒有回來睡。因為太晚回來又沒有人願意給她們開門,即使幫她們開了門 又要被記缺點,所以她們便不想回來。由於她們在台北沒有地方可以作休息,只好睡在公園裡。她們一群五六個人,一同在公園休息,但卻遭到遊民的騷擾……(閱讀全文)
by Spacey
小時候我生長在楊梅,一個典型的客家莊。不過那時的我年紀太小,只曉得身邊的人都用類似的語言-四院或海陸腔溝通。上學後學校規定我們要講國語,不能講方言,還鼓勵我們檢舉在校內講方言的同學們,使他們遭受責罰。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我一直慣用的語言,在學校是不被認同的。
即使如此,身為客家人對我而言並沒有特別意義。我從未感覺做人是件驕傲的事,我覺得生而為人對我而言一定是某種懲罰。我只是會用客家話跟別人溝通的人之一,我並沒有任何特殊感覺。直到有一回跟著我媽回關西娘家(閱讀全文)
身體是社會的、文化的、性別的、年齡的、種族的、醫療的、宗教的……載體,也是個人意識與宇宙空間的連結窗口,而身體移動所爆發出來的生命能量,常常是文人雅士入詩入畫的題裁。
本期網氏要和妳/你特別聊聊女人游移的話題,強調女人在身體移動中,經驗到意識中發生的轉化,其中有空間和文化上的邊界交會,有身體、也有意識層面的衝撞(閱讀全文)
by 張正學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工作是讓自己可以繼續生活下去的一種方式,有了薪水,才可以養活自己,然而,對於一個愛滋感染者來說,面對工作,卻可能時時要膽戰心驚,因為工作的體檢,成了一道門檻,一旦不合格,則被拒於門外。
在台灣,將愛滋納入員工體檢項目,不是出自於一種公司對於員工身體健康的照顧,而是成為公司篩選員工的一種方式,更離譜的,就算是員工已經服務於公司多年,一旦不幸被得知,這時,公司完全不去思考這位員工的能力與對於公司的貢獻,一樣藉此辭退,其理由不外乎「工作的場合較為特殊」、「會與顧客有所接觸」、「顧客若得知有感染者在這邊工作,將影響生意」、「如果你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公司該怎麼負責」……(閱讀全文)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