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網氏
2013年10月30日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舉辦的「碗中的未來— 從共同購買邁向食農教育」論壇,邀請到幸福農莊負責人陳惠雯、喜願麵包坊施明煌(施總兼),以及東華大學教授宋秉明,以「食農共學」為主題,分享了他們的食農推廣經驗。
對現代人而言,餐桌是重要的連結點—連結的一端是我們的基本需求以及對健康美好生活的追求,另一端則連結到農業、畜牧業,乃至涵括了整個自然界。在接二連三的食安危機中,我們才驚覺自身與食物的關係早已出現深刻裂痕…(閱讀全文)
by 網氏
2012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焦點話題,我們「為馬政府上12堂性別教育課」為主題,藉由檢視2012年的性/別新聞來關心馬政府的性/別法令與政策。時序來到2013年,網氏編輯團隊又有大突破,我們特別結合影音與文字共同記錄執政5年多的馬政府,其對性別議題的關注究竟為何?2013年我們以「馬」的事件簿為主題,邀請妳/你與我們一起檢視馬政府的性別人權政績。
2013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中,編輯委員們依據2013年真實發生的性/別相關新聞為基礎,並以其所服務的人物故事為敘說對象,共分成長照政策、女性創業、女性婚變議題、通姦除刑事罪、新移民女性處境、身障女性處境、男性困境、同志權益、人身安全、校園性別記事、女性健康、慰安婦與青少女關懷等十三大面向,內容涵括2013年討論最夯的婚姻平權民法修正草案、國中小學的性教育、長期照顧政策、新移民女性的母國文化、女性的人身安全問題、女性身障者的行無礙、單爸與男性照顧者的處境、女性與兒童曝露於核輻射的高風險問題以及大阪市長發表慰安婦必要論引起國際抗議聲浪事件等等…(閱讀全文)
by 網氏
2010年間幾起幼童遭受性侵害案件,法官皆以被害女童未有明顯抗拒為由,援引刑法第227條第1項對加害人科以較輕刑責,讓加害人刑度減輕。經媒體披露後,引發網友憤怒,超過三十萬人次在社群網站「臉書」連署,要求免職調查法官。這股龐大的社會公憤,進而發動了撼動司法界的白玫瑰運動。時隔兩年,司法體制回應人民的憤怒了嗎?或者回應的結果如何?
為落實婦幼權益的司法保護,防暴聯盟於2013年推動「友善司法審判環境計畫」,邀請婦幼保護相關團隊與專家,以及一起合作的司法院、法務部及其所屬的地方法院……共同舉辦了六場圓桌論壇會議,主要針對性侵害犯罪司法審判證據的問題,從幼童或心智障礙被害人的早期鑑定、性侵害被害人急診處置與診斷書詮釋、司法實務與醫療學理探討強制性交罪認定與既未遂等問題進行討論…(閱讀全文)
by 沐川
猶太大屠殺的歷史教訓:邪惡的平庸
2013女性影展播映電影「漢娜‧鄂蘭:真理無懼」,讓人印象深刻。以人文與社會科學為專業的學生,大多聽過這位現代重要的女性思想家,特別是常被人引用的「邪惡的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
電影集中描述,漢娜‧鄂蘭(以下簡稱鄂蘭)參加德國納粹的頭號戰犯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大審的四年經過。曾是納粹軍官的艾希曼,在戰爭期間將上百萬的猶太人送入毒氣室,造成種族屠殺的大規模死亡。流亡他國的艾希曼被猶太特務綁架,並將之引渡到以色列大審,可想而知舉國對他的仇恨。
但鄂蘭作為一名猶太人,年輕時也參加過猶太復國主義活動,卻在參加大審期間,警醒到仇恨作為遮蔽正義實踐的危險,也導致當她提出「邪惡的平庸」論點時,遭致眾多的不諒解與圍剿,因為艾希曼作為頭號戰犯,不正是最邪惡的魔鬼,人人得而誅之?
但認為自己是個守法之人的艾希曼,自始至終主張:「我從來沒殺過猶太人,也沒殺過非猶太人,就這個問題來說──我從來沒有殺死過任何人,我從來沒有下令殺人。」
張鐵志針對《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一書有精彩的摘錄與整理…(閱讀全文)
by 網氏
一年一度的台北同志大遊行於10月26日(2013)在東區街頭熱鬧登場,包括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等LGBTQ社群高舉標語、海報,一齊回應「看見同性戀2.0—正視性難民,鬥陣來相挺」遊行主題(見台灣同志遊行四大報見報新聞);另一方面,在東台灣,也有一群東台灣守護幸福家庭聯盟成員在台東街頭高喊「一夫一妻、一男一女、家庭幸福」,表達反對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起草的「婚姻平權、多元成家」民法修正案(見東福盟週末上街 反多元成家)。反多元成家人士在各地強力動員下,贊成、反對聲音交織,也為台灣社會開啟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多人家屬制討論的對話空間。
現行民法規定,婚姻家庭只准許一男一女結合,也就是由一夫一妻所組成,究竟同性能否結婚?目前世界上已有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加拿大、丹麥、法國、冰島、紐西蘭等十五個國家立法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見維基百科同性婚姻)。多年來,同志社群不斷提出爭取合法化的呼聲,立委蕭美琴曾於2006年在立法院提案「同性婚姻法」,卻因遭遇多數立委反對連署而敗北…(閱讀全文)
by 網氏
在現今資訊科技發展中,網路行銷與現代人的生活密不可分,Youtube和Facebook用戶與使用者節節攀升,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普及化,廣大的網路使用者利用Youtube 和 Facebook取得資訊與資源,早已體現在食衣住行育樂日常生活中。
因應這股時代潮流,歲末之際,網氏編輯團隊依往例開始籌畫2013年度性別新聞整理與回顧內容,經由近幾個月來每月的編輯會議商議著如何利用影音工具創新過去文字論述的囿限,不僅為過去一年的性別新聞事件留下歷史紀錄,也為年度性別新聞回顧開創表現空間。
除了想要創造 2013年度性別新聞表現形式外,從2006、2007、2008、2009年陸續推出給青春期女兒11封信─與年輕世代談2006台灣女性新聞、 給青春期兒子10封信─與e世代談2007台灣性別新聞、送信到海角七號──與主配角談2008台灣性別新聞,以及2009年被忽略的性別新聞,2010年推出拼出台灣女人的生命地圖,2011年製作「2011台灣女性處境,老娘說了算–2011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以及去年的「 為馬政府上12堂性別教育課──2012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每一年網氏編輯團隊總得絞盡腦汁,以故事主題方式為讀者生動呈現當年度性別議題大事,面對2013台灣政局空轉內耗,接連發生反媒體壟斷案、華光社區反迫遷案、苗縣強徵大埔民地案、洪仲丘軍中人權案……基本人權難以伸張,網氏編輯團隊長期關注的女性暨性別平權議題同樣甚少受到官方關注,編輯委員們決議以「馬」的事件簿為主題,一一檢視馬政府2013年的性別政策…(閱讀全文)
by 網氏
男孩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由於受到男強女弱的性別刻板觀念影響,從小被教導要競爭、要剛強、要理性,成功為人生唯一目標,卻不被鼓勵要勇敢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情緒,如《該隱的封印》兩位作者丹‧金德倫與麥可‧湯普森博士所揭示的,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裡,男孩子是被有系統地遠離情感生活,其力量來自於兩種:一是成人,另外一種則來自於男孩同儕之間的「殘酷文化」,在殘酷文化中,男孩很少被鼓勵,且少有機會去發展熱情、敏感與溫暖等特質。根據案例研究,金德倫與湯普森同時指出,培養情緒表達能力將是為人父母者能給予男孩最珍貴的禮物(Gift)
若是男孩從小無法培養出情緒表達的能力,或是成長階段,男孩始終處於來自家庭與社會的高度標準下,與自己的內在疏離,金德倫與湯普森認為,男孩要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這代價不僅是男孩個體的,也將是整體社會所要付出的成本…(閱讀全文)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