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與本土資訊

                    中研院資訊所研究員何建明

  網際網路(Internet)的研究工作始於1970年初期,到1980年代漸臻成熟。從 此,連上網路的機器數量年年倍增,到今年初(1995年元月)連線機器總數超 過四百八十萬。由網際網路及一些新的資訊科技所衍生出來的新媒體,已經悄 悄地擴展到全球各個角落。我國於民國八十年底接上網際網路,如今電腦網路 普及各大學校園;運用這項新媒體處理資訊,成為現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 份。行政院去年六月提出十項建議做為推動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俗稱資訊高速公路)的方向,其中第九條“建立網網 相連環境”,就是要加速網際網路的普及使用,並預計在兩年之內,讓中小學 都連上網際網路。中國方面對於網際網路的建設表現相當地積極(2月22日中國 時報有專文介紹),據稱在1996年以前,將有100,000部電腦會接上網際網路。 在國際上,網路建設這個議題甚至成為七大工業國集會協商的主題(『G7資訊 社會會議』,可參見2月26日各大報)。可以預見,無所不至的資訊網路,即將 成為未來媒體的主流。

  網際網路何以能夠有這麼大的魅力呢?最主要是網際網路提供全球性資訊 服務;一部電腦,讓你坐擁世界資訊又能享有觸角無限延伸的樂趣。而這些服 務都是由設計者與眾多使用者的積極互動,歷經多次試用和改良之後,發展成 共同遵守的規範(protocol)。在龐大的資訊網路上,如果沒有規範,資料根本無 法交換使用。再者,這些系統規格與多數相關的軟體都已經奉獻為每一個人皆 可以免費使用的公共財產(public domain)。院內同仁最熟悉的是電子郵件功能; 還有相當多學者以土撥鼠(gopher)的服務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公布在網路上;當我 們需要協助蒐尋某些特定資訊的時候,可利用高射炮( archie);在工作上遇到難 題的時候,可透過網路新聞(netnews)把這項需求公布到特定的新聞群組(news group),等待專家解答;亦可利用受信名單(mailing list)的服務,以郵件形式,向 一群興趣相投的人徵詢答案。此外,網路使用者常利用ftp傳送電子檔案;利用 telnet使用遠方的電腦系統;也可以利用irc(Internet Relay Chat)和遠方的朋友聊天 。這兩年來,最熱門的全球資訊網(world-wide web,簡稱w3或w-cube),則發展 成為一個無遠弗屆的知識庫;它使得散布在世界各地,相同領域的工作者,突 破距離的障礙,輕易地藉著多媒體的形式,交換各種觀念與成果。值得一提的 是,網際網路重新定義了傳統上以地域劃分社區的觀念;如果運用得宜,卻同 樣可以成為一個凝聚社區居民共同意識的利器。

  W3有四個基本要素:URL定址系統、HTTP網路規約、HTML標示語言以及 資料本身。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定址系統之目的在賦與每份文件獨一無 二的稱謂;HTTP網路規約用以定義資料在網路上傳遞時採用的格式和控制碼, 及電腦處理資料的方式,以保證資料順利通過龐大的電腦網路,並且得到適當 之處理;HTML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件標示語言則定義資料的儲存格 式。除了文字以外,文件上可以標示一張圖片,一段影片或一段錄音的儲存所 在,經過程式解讀之後,電腦螢幕上便可以再現這些多媒體資料;也可以標示 出一個“超鏈結”,當使用者移動滑鼠到螢幕上對應的標記時,即刻召來網路 上任何處所的某一份HTML文件。這四個要素,即是建構一個沒有止境的資訊
世界的基礎。

  例如,除了閱覽氣象局的線上氣象資料以外,我們可以在幾分鐘內抓回來 一幅羅浮宮內珍藏的名畫的電腦影像、觀察美國政府的政策 、瀏覽白宮、取回 15分鐘前的 Dow Jones股票指數變化圖、美國大學各科系的研究成果;喜歡旅遊 的人,可以通過城市網路,進入全球各主要都市的W3節點,上線的資料包括巴 黎街景梵第岡的文藝復興文化展覽等;喜歡電影的人,可以把Internet Movie Database當作是網路電影圖書館的大門;找尋資訊的時候,可以試用WebCrawler; 政治性很濃厚的中國小學課本內容的繁體字版,曾經一度存放在某國立大學的 gopher伺服器上;甚至連毛澤東詩選以及BG碼的中國小說家著作也在台灣學術 網路上出現。遺憾的是,在網路上有關台灣本土資料幾近絕跡(城市網路上有 份由東南工專介紹台灣的資料)。

  以下一些統計資料,可以輔助我們體會一下W3的影響力:根據UIUC的統計 ,去年六月份共有 5,537人次造訪他們的W3節點,今年元月份的造訪人次則已經 成長到 345,930;在北卡羅來納大學,今年元月份的造訪人次則超過50萬;下圖 顯示從1992年元月以來W3每個月所產生的資料量的快速成長情形。在缺乏文化內 涵的前提下,建設暢通無阻的「資訊高速公路」,無疑地,只會加速惡化門戶洞 開的劣勢。如何能夠儘快著手整合改寫本土研究資料,以豐富的內容、多媒體的 形式和活潑生動的面貌,早日上線,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

  院長於去年十月四日在立法院『資訊社會民間推動委員會』的成立記者會上 發言時,曾呼籲國內在進行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時,要注重文化上線的工作。而行 政院版旳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藍圖則偏重經濟利益,忽略文化方面的考量。長久以 來,台灣出現在國際媒體上時,常常是負面形象,除了渲染報導殺老虎、吃犀牛 角、赴越南吃稀有野生動物、立院打架……等事件,更被冠以「貪婪之島」之名 ,近來又將多了個「火燒島」的稱呼。相對地,本院許多同仁長年投身在本土文 化與生態保護工作,或從事社會改革工作,以喚醒民間與政府的自覺。凡此種種 ,除了透過學術活動傳達以外,曾經有過多少向國際發言的機會?也許我們可以 嘗試著利用W3為媒體,做點正面而且以台灣觀點為主體的傳播工作吧!同時, 也提供資料給兩年後即將進入網路上的中小學孩子們,做為他們關懷鄉土放眼天
下的起點。

  這件工作需要本土研究同仁們,貢獻著作、資料和一些時間,一起嘗試推動 一個以資訊提供者為主體的主題計劃,來整合研究資料。並徵求助理和尋求民間 力量(國內共有一百三十四個文史社團,和許多致力於整理本土文化與生態內涵 的出版社)之參與,協助改寫學術性的資料成為比較通俗之型式。為了確保改寫 後的資料可以吸引大眾的興趣,一個可能的做法是協助同仁們利用家裡的PC與中 研院聯線,以同仁家庭為實驗對象。若能通過這些基本群眾的考驗,未來成功的
機會也更大。

  在計算中心提供服務部份,則可以再擴充已有的終端機伺服器之容量,增加 提供網際網路服務(例如SLIPPPPTIA)的電話門號。並且收集各項相關軟體 (如Trumpet, Wqvtnet, Mosaic, Gopher, Mpeg與Jpeg Viewer等等)和提供安裝與使 用說明、以及諮詢服務。如果能夠再提供一些檔案空間,供同仁放置家庭與社區 的日常資訊,也許有助於本院學者社區之凝聚。

  網際網路的成長帶有濃厚的草根性。它之所以吸引人,來自於許多先驅所創 作的無數公共軟體和許多網路使用者的積極參與,更來自於大家無私地奉獻資訊 ,豐富其內涵。也以此寄望於中研院能在最近的未來,透過此項媒體,對國際以 及下一代實踐我們對本土的關懷和珍惜。


參考資料:
本文作者何建明教授為民間NII推動聯盟顧問
本文原刊載於中研院週報HTMLed by C. Hs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