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運動
草根民主的新嘗試
蕭初亞
一、為什麼要推動社區運動?
1.「基層轉化」的必要性
a)台灣的民主化已經面臨發展的關鍵期,相當的規則和程序已經
規劃出來了,但是這些民主的規範卻無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運作當中
。甚至隨著社會的發展,惡質化的基層組織還有擴散的趨勢,因此倘
使要進一步推動台灣的社會民主發展,基層的社會改造已經刻不容緩。
b)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為了鞏固其政權「李體制」也意識到老K
必須要改造其基層組織;相對的,反對陣營若要在往後台灣進一步民
主化的過程中,扮演火車頭的角色,便不能在基層的改造——一個新
的戰鬥場域——中缺席。
2.「服務處式的基層經營」轉化的迫切性
傳統服務處被動、救濟式的經營方式已經不足,須要引進新的經
營理念與方法才能切入新社會的基層經營,開發新的社會資源。
3.新社會脈動的掌握
伴隨著社會的多元發展已經浮現了許多新的社會空間(例如婦女
、老年、中產階級等),而這些新的社會空間已經不是舊有的反對運
動所能完全掌握。甚至因為議題的多元化也使政治議題與社經議題的
關係須要重新界定,亦即政治議題是否仍是社會衝突的主要矛盾點值
得深思。
二、社區運動的意義
1.什麼是社區運動?
a)社區運動是有社區住民通過組織化動員的過程來參與自我及社
區發展的過程;在這個自我教育的過程中,人民可以學習如何操作、
管理眾人之事,如何做決定,以及如何動員資源來達成此一目標(因
此這是一個催化社會變遷的過程)。但是過去社區組織幾乎完全掌控
在老K手中,其定位則是村里行政體系的一環,因此新社區運動的主
要工作乃在:
- 破除社區與國家的主從關係;
- 重新調整社區組織中的權力關係;
- 爭奪社區動員與組織的主導權,以落實基層民主改造。
b)再從社區發展的實際來談。社區發展必然牽涉到地域、人群與
組織,也就是說社區發展的思考必須意識到,特定的地理區域、人群
的結合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組織這三個社群生活的要素,因此社區運
動是一種深度的動員工作,而社區運動的工作者則除了必須擁有敏銳
的觀察力,對人群的持續關懷,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分析與組織
力,才能深入瞭解影響社區生活的各項因素,並協助歸納出社區的需
求,進而發揮影響力來組織與動員社區的各類資源。
2.以社區運動來落實基層民主
這幾年來台灣的政治改造運動已經為社區運動舖下良好的基礎,
來轉化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 政治運動已使舊有的威權政治體制鬆動,各種資源開始從
舊有的控制體系裡釋放出來;
- 社會多元發展的結果,則使區域要求自主發展的呼聲日益
高漲,並壓迫國家機器調整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係;
- 人民的意識已經覺醒,使組織與動員工作相對容易。
在這樣的背景下社區發展作為社會運動(as a social movement)的思考,
乃在適時適地切入社會民主的轉化過程,將日益釋放的多元社會力量
,經由民主的組織與動員過程,投入社會改造運動中。因此,社區運
動的政治性格是不能亦不需否認的,而這也正是社區發展作為一種社
會運動的主要意義。
3.以社區運動開拓新的社會資源
由於在社區運動過程中,其議題的發展以地區特性、資源、住民
特質為基礎,經過分析了解後組織而成的,所以各類的議題(尤其是
一些新興的議題,例如性別、年齡、消費、勞動、白領等)都可能成
為組織動員的動因。而這個過程將
使一個特定的地域內的資源與需求產生新的調配;
培養、鼓勵人民參與公共事務,促使人民更有效地處理問
題,追求共同生活的理想;
改變社區內、外決策過程與權力分配。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包括區域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整合的發展過
程。
三、社區運動與社會民主——一個可能的嘗試?
1.「新公民權」與新台獨運動
福利國家的規劃必定以公民權的釐清做為起點,新的民主則是以
政治民主為其基礎,也就是說社會民主必須以政治民主做為其前題要
件。而好的福利政策與制度規劃再配合基層的社區運動正可以拓深做
為社會改造運動的台獨運動的內涵。因為我在新國家的建立過程中,
很容易因為新認同與身份的建構而將某些社群或某些地區、部門的人
邊陲化,而社區運動則試圖以生態社群共營生活的思考,提出一種包
容性的(inclusive)身份與發展取向。而使新國家與新社會的建立落實在
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更重要的是,這種包容性的新公民權的思考,在現階段的政經過
程中,應體現為實實際的社會改造運動,簡單說,就是我們必須認真
思考社經資源分配的不公與矛盾,與社經體制運作的衝突,在接下來
的社會運動中是否具有的優先性的問題。
2.社區——國家、市場外的另一個可能福利機構(welfare agent)
-
a)社區運動可賦興人民行動力(empowering of the people)
- 新公民概念的培養將使人民(特別是弱勢者)在日常生活中
,面對國家與市場力量的宰制,仍能有抗爭的行動力。特別
是在將來福利國家的規劃中,也可避免公民只淪為國家福利
的被動接受者,甚至使福利國家的設計反倒袪除了人民的行
動力(disempowering its citizens)。而這種個人、團體或社區,
一旦經由群體的組織動員後,便會意識到群體的結合,在社
會政治過程中的力量,而願意主動積極地投入公共事務常中。
-
b)區域發展——微視發展(microdevelopment)的可能
- 過去的發展往往將國家視為一個整體(as a whole)來加以規劃
,但是以國家做為一個整體考量的中央政策卻經常無法顧及
地方的真正需求,我們可以預見這種單向的政策規劃,地方
或各部門將不可能再照單全收,而會以區域自主或部門利益
的角度提出自主規劃,要求自主管理。因此中央集權式的行
政管理型態在未來必定會面對強大的挑戰。
況且,要處理地方的發展必定要處理社經結構的問題,倘使
台灣的社會改造不處理惡質化基層所賴以生存的社經結構(
特別是土地、資本形成、勞動等問題),那麼就好比斬草不
除根一般。而社區運動一個長遠的目標,便是通過人民的組
織和動員來參與社區發展的規劃,讓民主的原則落實在社區
的經營、管理之中,更進而透過人民自主的組織(如合作社
),來介入社經過程,阻斷資本邏輯的擴散,使人民日常生
活中的必須品不致淪為投機的商品,而社區則可因各類資源
的有效管理與經營而活化起來。
原載於 《新潮流》第十二期 199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