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大事紀要
滿清時期
日據時期
戰後時期
- 1624年
- 荷蘭人撤離澎湖,攻佔安平,建造「奧倫治城」(後更名為
熱蘭遮城,又稱台灣城、安平城、紅毛城、王城、安平古堡
等)。
- 1662年
- 鄭成功率兵來台,打敗荷蘭人,取得「熱蘭遮城」後,為紀
念其故鄉改稱「安平鎮」。
- 1670年
- 英國東印度公司要求與鄭經通商,雙方締結條約,並劃訂安
平與廈門互市。兩年後於安平設立商館,以總理貿易事宜。
- 1683年
- 鄭克塽降清,明朝滅亡。清廷設立台灣府,受福建省管轄。
下置台灣、諸羅、鳳山三縣,安平鎮隸屬鳳山縣。同時為鞏
固軍防,並在安平設水師協鎮署。
- 1714年
- 清廷派傳教士來台測繪地圖,對安平等地的勘繪尤其詳細。
- 1721年
- 水師協副將許雲率兵平定朱一貴之亂陣亡,安平百姓為紀念
其殉國,特立「五忠祠」。
- 1722年
- 清廷為獎勵安平地區的百姓幫助平定朱一貴之亂,將安平鎮
改為「效忠里」。
- 1731年
- 安平鎮改隸台灣縣管轄。
- 1805年
- 海盜蔡牽在北汕、鹿耳門一帶作亂,並侵犯安平。隔年為澎
湖水師副將王得祿擊敗。
- 1822年
- 台江嚴重淤積,使得安平與台灣本島相連。而船隻也放棄鹿
耳門的航道,改由安平進出。
- 1840年
- 鴉片戰爭爆發,英國船艦到安平外海巡弋,其後台灣兵備道
姚瑩於四草及安平等地架設小砲台,以鞏固海防。
- 1858年
- 清廷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台灣被迫成為通商口岸之一,外
商及傳教士大量湧入的結果,直接促成了安平的發展。
- 1864年
- 安平正式開港通航,次年英國在此設立領事館。
- 1867年
- 英商設立和記和德記洋行。
- 1874年
- 欽差大臣沈葆楨為對抗日人藉牡丹社事件之由入侵台灣,在
安平南方二鯤鯓築「億載金城」砲台。
- 1884年
- 台灣兵備道劉璈發動營兵填造台南及安平間的大道。
- 1895年
- 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十月日軍攻陷安平,直入台南。後置安
平為支廳,隸屬於台南廳。
- 1898年
- 日人將原「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改建為海關長官及職
員公館宿舍,「熱蘭遮城」的原貌從此不復得見。
- 1900年
- 日人於原渡頭媽祖宮內設立安平公學校。
- 1906年
- 暴風雨使得安平港嚴重淤積,水道閉塞,海運及商業地位已
有漸趨沒落之勢。
- 1910年
- 英國領事館及外商紛紛離去,安平港的地位每下愈況。
- 1922年
- 日人為重振安平及府城的地位,開築新運河,並於四年後通
航。
- 1938年
- 日人在安平舊港南方所建造的新港完工,但在十年後,泥沙
再度淤積,碼頭的功用大減。
- 1945年
- 台灣光復後成立安平區公所,並於次年劃入台南市七個行政
區之一。
- 1953年
- 台南市政府文獻會委員前往安平作史蹟調查。
- 1978年
- 五期市地重劃,使得原本一片魚塭地的安平區進入了新的發
展階段,由於新市府及議會都設置在此,而成為新的市政中
心。
- 1994年
- 11月市府決議拆除開台第一街,但因多方關注,暫緩執行。
12月藝文界為搶救老街,發動萬人聯署活動。
- 1995年
- 爭論多時的延平街,於8月1日終於遭到拆除的命運,從此古
街走進歷史。
安平巡禮
前言
地形變遷
探古尋幽